你是否習慣在將餐具放進洗碗機前,先沖洗一遍?這似乎是一件顯而易見的“正確”事:食物殘渣會阻塞洗碗機,預沖洗能幫助洗碗機更高效地運行。然而,相關領域的專家卻告訴我們,這種“常識”反而可能阻礙洗碗機的正常工作。
那麽為什麽要在這裏談洗碗機?只是談如何將碗洗乾淨嗎?
洗碗機使用的最大誤區:洗碗前先沖洗
現代洗碗機一般而言,都配備了高科技的食物感應器,能夠檢測餐具上的食物殘渣,並根據髒污程度調整洗滌循環的時間、水溫和強度。
如果提前沖洗餐具,感應器可能誤判餐具的髒污程度,從而選擇較輕的洗滌模式,導致清潔效果不佳。同時,洗碗機清潔劑中的酶需要食物殘渣來附著,如果盤子過於乾淨,清潔劑的效果反而會打折扣。
專家進一步指出,這種習慣可能還會降低感應器的靈敏度,長期下來,洗碗機的效率可能因此下降。如果這個現象的確發生了,要恢復感應器的正常功能,停止沖洗是第一步,必要時可以考慮更換感應器。
那麼,如何讓洗碗機工作得更好?
洗碗機的設計是為了解放我們的雙手和時間,卻往往被我們忽視它自身的需求。就像任何一個默默付出的“照顧者”一樣,洗碗機也需要我們的關心與維護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疏忽及其解決方法:
- 清理食物過濾器:洗滌過程中,殘留的食物殘渣會被沖入內置的過濾器。如果不定期清理,過濾器可能會堵塞,影響洗碗機的性能。專家建議每月清理一次。
- 定期內部清潔:洗碗機內部可能積累油垢和污漬,使用廚房清潔劑進行擦拭可以延長其壽命。
- 檢查使用手冊:大多數現代洗碗機配備了智能技術,如“自動感應洗滌”或“智能感應技術”,充分了解這些功能有助於更高效地使用洗碗機。
談洗碗機不是只為了談它,還因為它的啟示
通常,將碗沖洗一下再放進洗碗機是非常合理的,是無需多證明的,所以是“常識”,沒想到專家有這麼一說。除了要親測看看外,也讓我想到幾點:
一、常識是可以被質疑的;不要把常識當成真理或真相。
例如:太陽東升西落,圍著地球轉,這是我們每天可以經歷的“常識”,但它不是真相。
星星比月亮小,它是眼見的常識,但卻不是真相。
很多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事,可能也只是表象,而非真相。或許,我們可以謙卑一些,為不同於我們第一詮釋的可能性,留下空間和餘地。
二、照顧者需要被照顧,「管理者」需要被管理,「清潔器」需要被清潔
照顧者——默默支持人的人、系統或工具,例如:父母是家庭的支柱,常年承擔著關懷和支持的角色。他們也需要支持、關注和有效的休息。如果他們的需求得不到自己或相關別人的關注,最終可能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和諧。
管理者——統管一方的人、系統或工具。這裡不說公司的管理者,且說我們個人,大腦就是我們人體的管理者,關係重大,因此它也是最需要好好關注和管理的對象。
如果大腦思維出了問題,我們的生活往往也出問題;思維偏差越多,生活質量越低。
例如,本是旅行度假,卻很焦慮,減少了甚至失去了旅行的樂趣;本想提高工作效率,好好管理時間,卻常常内耗,為了安慰自己就去刷手機,殊不知,最大的浪費時間:不是刷手機,而是內心的掙扎。
這也是「心旅」的目的,在人生中關鍵的關鍵處著力,有興趣的話可以瞭解一下。
清潔「器」——可以是事物,例如洗碗機;可以是個人良知,或者被稱為社會良知(理想中的媒體)或心靈避風港的地方(如教會)。這些地方要保持「清潔」的話,也需要有某種有實際效果的方式來進行常規維護,否者它們的功能可能會逐漸弱化,甚至消失或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。
總之,生活中有許多所謂的“常識”,讓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是對的;然而,當我們仔細審視這些“常識”時,可能會發現它們不僅無法帶來最佳結果,甚至可能適得其反。
更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意識到,那些發揮照顧、管理或清潔功能的人、工具或系統,其自身也往往需要得到他們所發揮的功能,即需要得到照顧、管理或清潔。
最後,或許我們可以用幾個問題,將我們的大腦做些維護:
- 我有什麼習以為常的“常識”?如果這些“常識”被挑戰,我是否願意把它當成一個機會來重新檢視?
- 我給予自己的思想足夠的關注了嗎?我是否在讓負面思想進行「自動駕駛」而心情低落?如果是,我可以如何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?(如果需要幫助,歡迎聯繫)
- 我如何在營養、休息等方面確保我的大腦得到足夠的關顧?
- 我可以怎樣花一些時間和精力,反思並改善現有的思維習慣和模式?(想知道自己的交流與溝通模式嗎?點此測試一下)
生活就像一台洗碗機,只有當我們用心理解它的運作方式,並願意反思習慣、調整行為,才能真正達到高效、和諧的狀態。
祝你擁有想有的生活。